您好!欢迎登录 大连奈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新闻资讯
不是因为玩手机而孤独,是因为孤独才玩手机
2015-11-03 来源:http://www.naite.com.cn 作者:奈特原动力官网 查看次数:1276次
                 

最近几年,你总会听到各种因“玩手机”而引发的“惨案”,最近一个案例是:某学校老师因不满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没收了三台苹果手机,并从三楼扔下,两台手机屏幕当场粉碎,老师以此教育学生,不要沉迷在手机世界,要睁眼看看这个现实世界。

嗯,你一定熟悉这样的场景:早高峰时的地铁,人们面朝手机,低下头颅,仿佛新时代的祷告;朋友之间,用“点赞”重新勾勒友谊;家庭聚餐,晚辈将头扭向自己的智能终端,置身于与远方人的“气泡”之中,留下长者的无名怨愤。“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互联网时代的哀叹并未因哀叹而衰退,人们却愈发为手机感到坐立不安。

不少人将此视为时代困境——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交网络拥有现实无法比拟的吸引力,让人近乎于“失控”地对身边人选择淡漠。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将人类从现实搬向虚拟的过程比作移民:“当互联网时代迎面而来,学者们将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移民与五百多年前航海家哥伦的远航相提并论。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目的——为了新的生活。”

无可否认,透过口袋里的小小手机,人类正在重塑比以往更大的自我,也重新定义自我与他人的边界,而真正的疑问是:这到底是扭曲还是丰富了我们引以为傲的人性?

也许事实并非如你想象的那样。

孤独地表演?

张小龙从未公开解释过微信启动页的寓意:一个男孩留下落寞的背影,远眺母星。这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孤独。事实上,一种主流观点就认为,尽管微信用户已超过欧洲总人口,但看似不间断的联系,却令人们更为孤独。

为什么人们会成为手机的囚徒?若寻求心理学的解释,恐怕没人能给出比雪莉。特尔克更好的答案,这位被誉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的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醉心于网络聊天室和虚拟社区,写书庆祝互联网将指引人类奔向光辉岁月,并登上被极客们奉为圭臬的《连线》杂志封面。但是,二十多年之后,她不再乐观,转而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反思者之一。

在特尔克看来,社交网络极具诱惑力,它恰能弥补人性中脆弱的一面。“我们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物种,时常感到孤独,同时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社交网络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我们彼此连接,也能互相隐身……那种‘没人愿意听我倾诉’的感觉在我们与科技的关系里起了重要作用,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facebook或推特,上面有这么多自动生成的听众。”